找到相关内容614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清代魏源居士无量寿经会译及净土文章

    钞也。天台以三三谛。释一切经。而于是经尤切。一心三观者为能。一境三谛者为所。然即佛即心。即心即境。则所即是能。能即是所。初无彼此之别。台宗一色一香。无非中道。所谓即妄全真。况我佛依正。无上胜境乎。但在行人根器不同。修持有序。则有次第三一心三之别。次第三观者。从空入假。从假入空。从空入中。此经先观依正。日水冰地。宝树楼台。以渐及观金容。因以渐契心源也。一心三观者。即假即空即中。诸佛正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5956699.html
  • 弥陀净土法门

    尊者于《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》中对此即有所阐示云:  能观皆是一心三,所观皆是三谛一境,毗卢遮那遍一切处,一  切法皆是佛(觉)法。所谓众生性德之佛,非自非他,非因非果,即是圆常大觉之体……等虚空界...如来常住之法身”等。总结的说,法界一切性相诸法,皆是众生一心三智所一境三谛之不思议中道实相之法,而此法既是佛法、亦是众生法与心法(以心、佛、众生三者皆为法界诸法所摄故)。因此众生之心法即是具足法界一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957062.html
  • “诗佛”王维说

    最为深刻的影响。这一切,均可在佛教教义的作用中寻到最根本的原因。   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,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,而是真有两边,双遮双照。如天台宗提出的“一心三”“...,方可达到目的,主要在于空、苦、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,具体有修“不净观”、“数息”等法门。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;数息观则闭目凝神,端坐不动,心如止水,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等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358258.html
  • 关于佛学对柳宗元的影响及其“禅理”诗的评价问题

    一念的产物。在这种世界观的基础上,它提出了“一心三”和“三谛圆融”的理论,认为只有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,都看作虚幻不实(“空谛”),当作一种假借的概念或“名相”(“假谛”),才能符合佛教最高真理——...”这几句时,竟然这样写道:  柳宗元说的这些话,乃是从社会伦理方面立论,并未涉及佛教的哲学世界  。本来,佛教经典不仅不讲“孝道”,反而说什么“沙门均庶类于天属,等  禽令于己亲”,这与儒家强调“孝...

    吴文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1658443.html
  • 正慈法师著:出家人的样子(1)

    重镇。陈隋之际的“玉泉立宗”是湖北佛教的弘扬并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的又一硕果。智顗大师创立的“五时八教”和“一心三”的天台教义,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、自成一家的佛学体系,并弘扬于江浙、远播于朝鲜、日本。七...家人饮食上的习惯,是完全吃素食,亦叫吃斋饭。即不吃肉类食品,只吃以蔬菜、豆制品为主的素食品。吃饭不叫吃饭,叫过堂。斋堂也叫五观堂。就是观想,就是吃饭时心存五。  一、记功多少,量彼来处  二、忖己...

    正慈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0258694.html
  • 从楚山的念佛禅谈禅净合一

    五念法门。中国佛教的很多宗派,并不排斥念佛。天台智者倡“一心三”、“三谛圆融”,以“止观双修”为体验“实相”的根本途径。他把坐禅、念佛和般若学说与实相原理紧密结合起来。在其所著《五方便念佛门》中,...国土。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是行人观想佛的相好,一心专注,久久便得见佛光明照触自己,如是所有罪障皆得消灭。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是此佛相从自心生,无别境界。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是进观此心亦无相可得。性起圆通...

    李志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0758902.html
  • 嘉兴佛教历代传法大事记

    ,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《法华经》。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。吴越钱鏐召于罗汉寺演训,并在真身塔院宣道。时有天台教师玄烛者,皓端依附之,果了一心三,遂撰《金光明经随文释》十卷归。在灵光身无长物,居...长跪问言:昔闻如来谈法华于鹫峰时,有七宝塔湧出现前,其中发大音声;又休胥国道合尸罗,于指端出浮图十层,有僧执炉盖旋绕而行,以此较彼。孰真孰幻。夫万物生灭,孰非妄幻,幻身既妄,物物非真。作如是,名无为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759548.html
  • 动中禅研究

    愚痴。在佛教看来,众生的烦恼虽有八万四千之多,但其根本则不外乎贪、瞋、痴三毒,只要三毒被清除了,众生也就解脱了。基于这一基本认识,佛教提出了种种法门,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、三论宗的八不中道观、唯识宗的五...同时也开始修学各种禅法,诸如数息等等。二十岁的时候,根据当地的风俗,他到寺庙里出家,当了半年的和尚。此间,他继续修学禅法。还俗以后,他很快成了本村的佛教领袖,经常带领大家进行佛教实践。他的传记中这样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495991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——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

    佛教的业惑缘起说,反对儒家的天命论,以此来伸张他的历史变易和主体道德责任感。魏源早年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,后渐转入佛学,认为天台宗的“一心三”、“三谛圆融&...进而注重社会的方向转变,使佛教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,并将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当作自己的使命。那么,如何去实现“人间净土”呢?太虚指出:“遍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...

    何劲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175994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(1)

    溯源于龙树菩萨(约三世纪左右)造《中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北齐慧文大师(年寿不详)读之,悟“一心三”之旨;后传南岳慧思大师(五一五-五七七),并悟“法华三昧”而得六根清净。智者大师从慧思修习,得法华三昧...》是一部禅定修行的指南书,经中指出数息、相随、止、、还、净等六阶段禅法的过程,对后世修行人在禅观方面的指导,有很大的贡献。  安世高之后,相继的有支娄迦谶(一四七-?)、安玄(汉代译经家,安息国人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3160078.html